全部活動報導

  • View More IMG_2535.JPG

    世界客屬總會召開第11屆第5次理監事會議

    世界客屬總會召開第11屆第5次理監事會議
      世界客屬總會於昨日上午在臺北市的天成飯店召開第11屆第5次的理監事會議,依舊是由范理事長成連以及江秘書長烘貴分別擔任會議的主席與司儀。來自全國各縣市的理監事成員一同討論本次專案會議的工作事項。
      此次的專案會議討論內容主要是針對大陸贛州龍南市將在今年11月7日至9日舉辦的第32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之相關事宜。為了響應這個屬於全球客家的重大盛會,本會在全臺各分會號召到超過百位的會員出團參與。能夠聚集如此大陣仗的參訪團對,由此可見臺灣客屬人士對於返鄉尋根、溯源探本之心不曾迷失過。
      由於在懇親大會之後,總會尚有安排後續為期4天3夜的文化參訪之旅,預計走訪龍岩、贛南、梅州等原鄉,參與成員除了可以藉此放鬆身心、深度旅遊之外,更是加深了兩岸在民間的文化交流,也讓遠從臺灣來的大家對於「故鄉」擁有更多的瞭解與認識。
      客家人從大陸各地原鄉遷居至臺灣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而兩岸隔海分治也即將邁入第75個年頭。即便如此,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客家鄉親對於故土的思念一直沒有停止,總是盼望能有機會踏在先民曾經走過的土地上,感受最觸動內心的人、情、事、物。
      藉著這次的懇親大會與原鄉之旅,再加上范理事長擔任海外社團領導人顧問以及其所領導的世界客屬總會,必定會凝聚兩岸客家認同、促進和平發展的機會,也一解臺灣客家族群的思鄉情懷,並創造屬於客家民系的新紀元,一同為客家歷史留下新篇章,也期盼第32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順利舉行、圓滿成功。
  • View More 下載.jpeg

    偉大的客家婦女

    偉大的客家婦女
      小時侯,總是看著阿婆與媽媽的身影在廚房裡忙進忙出,洗米、煮飯、備料、切肉、燒鍋與炒菜等,樣樣精通、樣樣難不倒她們。阿婆過世了以後,媽媽依舊「堅守崗位」。不僅如次,媽媽還包辦了洗衣、打掃以及伴讀等家務大小事,在家中,似乎看不見任何一位男性角色會起身幫忙,不論是阿公或是爸爸,這一切看似合理又不合理,而媽媽也沒有存有任何一句怨言。
      為什麼呢?難道她們就不想出外認真工作、在家好好休息嗎?為何不是生理男性負責處理這些瑣碎雜事?這行之已久的生活慣例是有其歷史與發展依據的。舊時代的女性角色被賦予了承擔在私領域的全部責任,例如傳宗接代、教育子女、輔助丈夫與操持家務等。反之,在公領域,男性角色就掌握了絕對的義務與權利,這與父權制度的主導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裡也不例外,且特別存在於客家社會之中。客家女性向來是大眾討論客家文化的重要標地,客家女性對於家庭的重要性,成就了客家族群的特色之一。歷史上,因為「纏足」並不普及於客家文化,所以客家女性的「天足」使其可以參與田事或經濟活動。但是相對來說,客家女性除了需要完成本就應該執行的「例行公事」外,還要調節時間與體力來從事這些勞力活,比起其他族群,客家女性根本就是所謂的「超時勞工」。因此客家女性經常被冠上「堅毅、樸實、苦幹」的「美德」與「美名」。
      到了當代,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教育水準的提升,客家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會,逐漸在各行各業中嶄露頭角。傑出的客家女性遍佈於各個領域,不管是在政界、業界、學術界與教育界等,都能夠輕易發現客家女性參與的足跡。伴隨女性自主意識的抬頭,以及現代性別教育的落實,舊有的社會制度與過時的社會習俗被逐步淘汰,家務大小事不再專屬於為女性的活動範疇,「家庭主夫」也成為新世代的男性職業選擇之一。我們可以看見,顛覆傳統思維與打破既定刻板印象的新價值正在一步步的導入世人的觀念當中。
      雖然不免出現一些質疑的聲浪,批評現代客家女性遺失了傳統婦女美德,屏棄了女性應當勝任的角色與地位,但也無法撼動客家女性在歷史洪流中的每個時代與階段,扮演的風貌與引領的潮流,從客家女性到全世界的女性,都是偉大且不可取代的重要。在五月的最後一天,筆者想要對全球所有的女性,無論是已婚或是未婚,在家庭中默默付出或是在職場上披星戴月,說一句:「母親節快樂,辛苦妳們了!」。
  • View More IMG_1602.JPG

    112年客家文化產業觀摩活動

    112年客家文化產業觀摩活動
      昨日,世界客屬總會花蓮分會、嘉義縣以及嘉義市分會於嘉義市的新北平啤酒鴨餐廳舉辦112年客家文化產業觀摩聯誼活動,總會范理事長成連以及江秘書長烘貴受邀參與,一同共襄盛舉,討論客家文化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這次的客家文化產業觀摩聯誼活動,由花蓮分會、嘉義縣、市分會聯合舉行。雖然勞師動眾,又必須橫跨地理與行政界線的條件限制,但絲毫不影響前來參與的鄉親與貴賓,不僅體現了客家族群的號招與動員能力,更是凸顯了客家人對於自身文化活動重視的團結力與活動力。
      本次活動內容的焦點,除了重點討論與分享各分會針對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現況以及未來展望的想法與意見外,范成連理事長也表示,客家人在政治資源上,相對於閩南族群,依舊是處於弱勢,無法全面地表達與實踐族群想法,因為客家人口始終不及閩南人口。而現在六都當中,唯有桃園市的客家人口足以抗衡且具備影響力。因此,若是在未來的一天,桃園市能夠產生一位客籍市長,相信其必定可以帶領客家人前行,也引領桃園邁向茁壯之路。
      而在會後餐敘的中場時間,不論是來賓抑或是社團成員,個個都毫不吝嗇地勁歌熱舞,表演起客家歌謠才藝,好不熱鬧。花蓮分會、嘉義縣、市分會在邱坤誠理事長、凃惠蘭理事長,以及朱嘉森理事長的苦心經營下,延續本會精神,不停歇地推廣客家文化,重新凝聚全臺灣客族之客家認同。期望在將來,各分會皆能展現客家族群的新活力與新風貌。
  • View More IMG_1591.JPG

    茶飲新世代

    茶飲新世代
      炎炎夏日,來上一杯清涼解渴的手搖飲是身為一個臺灣人再輕鬆不過的日常行為。臺灣人愛喝飲料,並不是一件不為人知的事實,特別是以茶飲為主的手搖杯飲料店。即便咖啡引進至臺灣的歷史也已有百年之久,但依舊無法輕易撼動茶飲在臺灣人心中的地位。
      根據經濟部統計,臺灣手搖飲的年消費杯數為10億2000萬杯,總產值約為924億新台幣(2021年),且逐年上升,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手搖飲店入行門檻低,因此品牌的替換率高,競爭相對於其他行業也就激烈不少。那麼,想在這肥沃的市場分得一杯羹,甚至標新立異、闖出名堂,勢必需要下點工夫。那該從哪方面下手?或是具備哪些條件可以使其與眾不同呢?
      筆者今日隨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的研究團隊,前往位於桃園楊梅的茶葉改良場觀摩與訪談。現職茶作技術課課長的蔡博士表示,茶改場目前已經研製出一系列的新型茶飲商品準備打入全球茶飲市場,並逐步取代現行茶飲產品,重塑產業結構。之所以能夠誇下海口,那是因為蔡博士掌握了全球獨家的原料加工技術,能夠使平凡無奇的茶葉果樹最大化的激發其內在的特點。
      原料加工技術的精髓,在於如何使欲開發的品項之效益發揮最大化,關鍵技術是萃取、留色(茶湯顏色)、去味(去除草腥味)的能力。這對於待過茶改場四個科門(茶作技術、製茶技術、茶葉機械、產業服務),擁有26年服務經驗的蔡博士來說,只是日積月累鎖推砌出的人生成果罷了。
      他說到,現在市面上的茶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便宜但難以下嚥的,而另外一種是貨真價實卻較為昂貴的。透過他的加工技術,可以將這兩者合而為一,做到便宜卻又是貨真價實的,這也是為什麼他會拍胸脯地保證這將會改變未來的茶飲市場結構,因為投入成本並不高,只待業者願意增進學習。
      而今日蔡博士也大方地展現了他多年的成果,以及提供多種類的飲品提供我們團隊試飲,包括了檸檬紅茶、菠菜汁、萬壽菊綠茶、茉莉綠茶、文山包種,以及紅茶。不論是在香氣、湯色、口感,皆能夠明顯地區別出與市售茶飲的差距與不同之處,特別是雜質的處理,那清澈程度可是一般業者遠遠不及的。除此之外,由於標準化與科學化的製程原理,大幅度地降低了品管上的難度,因此縮小了每杯飲料在品質上的差異,讓消費者在沖泡的每一杯、品嚐的每一口,都是維持在相同的水準之上。
      茶葉算得上是客家族群的傳統產業,也是客家人賴以為生的經濟命脈之一,尤其是在桃、竹、苗地區的客庄。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發展,茶葉對於客家人在經濟上的依賴性不再像以往那般重要,但仍然是承載著世世代代客族的文化意象與族群符號。藉著這次茶改場的訪談,筆者不禁反思,如果將茶葉技術改良,應用於其他傳統客家產業上,針對特定產業進行產業輔導與升級,是否也能再創經濟奇蹟,樹立族群經濟典範?這部分筆者未下結語,尚待各讀者延伸與表述。
  • View More IMG_1553.JPG

    美濃窯新客家菜

    美濃窯新客家菜
      想要體驗有別於桃竹苗地區的傳統客庄聚落,南部六堆地區的美濃,向來是遊客的首選之一。美濃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與景觀,以及豐富的人文歷史風情,客家人已經在此生活三百餘年之久。每當提到美濃,朗朗上口的不外乎就是油紙傘與客家美食,較少的人會想起另一項將美濃招牌帶進世人眼中,媲美世界級的技藝,素有「北鶯歌,南美濃」之稱的美濃陶藝——美濃窯。
      事實上,美濃窯自1987年由陶藝大師朱邦雄將陶瓷藝術引進回故鄉美濃發展也已有36個年頭,擅長創作大型公共藝術類型的他,參與與執行過的作品包括了高雄小港國際機場的入境大廳、高雄捷運、佛光山如來殿的國際會議廳迴廊,以及全國各層級學校單位等的陶壁佳作。然而,諸如此類的大型藝術公司在面對疫情的衝擊時也不得不思考轉型的問題。那麼,美濃窯是透過何種途徑去因應危機,甚至再創高峰?
      第二代負責人朱俊璋表示:「藝術並不是一種平易近人的東西,當一個藝術作品被創造出來的同時,唯有懂得欣賞的人會產生共鳴。因此,藝術往往是一個小眾、較為封閉,以及需要門檻的領域。但是,面對疫情,我們也不得向現實低頭,而我想「吃」,是最能貼近人群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選擇將品牌延伸,藉由客家美食解決疫情的困境,同時也推廣陶瓷工藝的本業,這也可以算是美濃窯第一次去主動接觸大眾的機會。」
      於是,美濃窯新客家菜便就此誕生。「新」客家菜,顧名思義,就是有別於傳統的客家菜,富含新穎且多變的菜色呈現方式。朱俊璋表示,美濃窯新客家菜的有二大核心理念:堅持選用在地食材、別家餐廳有做的我們不做。翻開菜單,我們可以輕易地看見這些元素充分地展現在菜餚之中,例如,白玉燉牛腩,選用的是來自屏東萬丹的國產牛肉,並結合粵式「清湯腩」的烹調方式所熬製而成。
      新客家小炒,除了使用傳統元素的豆乾、魷魚、蔥、蒜苗以外,尚以客家鹽豬肉來取代五花肉的使用,這樣不僅能大幅減少油耗的產生,更可以替客家小炒增添鹹豬肉的香氣與風味。另外,薑片佐肥腸的發想原意也獨具巧思。傳統來說,薑絲炒大腸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客家「腸」料理。不過如果深究薑絲炒大腸的製程與原料,不難發現「醋精」是使這道菜充滿靈魂的關鍵調料,而醋精在本質上並不適合食用,其是有害人體健康的。業者為了滿足饕客的口慾,卻又不想讓前來用餐的客人帶著負擔離去,因而使用日式薑片來替代醋精,在提供餐點的考量上也能夠替食客的健康把關,做到一舉兩得的雙贏表現。
      除了在餐點設計上的用心之外,餐廳內部的裝潢與食器也別有風格。業者融入大型陶藝工業的老本行,將陶壁鑲嵌在餐廳內部的每個角落;不僅如此,在餐具的選用上,部分來自於自家生產的陶瓷藝品,試圖將藝術與飲食合而為一,營造一個藝術氛圍的用餐環境。這樣的操作手法,不只是增加在營業上的效益(陶瓷藝品),更是直接地讓藝術去接觸群眾,反之,群眾也更願意去了解藝術的真諦。
      餐廳營業至今大約也一年半左右了,朱俊彰表示,雖然尚未達到預期的成果,但是不論是餐廳,或是陶瓷本行,都是持續邁向對的道路上前進。過去,身為一位陶瓷工藝家,不需要去面對顧客的指教或是批評。但是如今,身為一位專業的餐廳業者,更迫切的是來自所有前來用餐貴賓的真實反饋。如同他們自己所說,餐廳的開業,確確實實地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面對群眾,不論好與壞,都深刻地反思不足,再前進。做生意,何嘗不是如此?那麼人生,不也是一樣嗎?
  • View More IMG_1555 _2_.png

    屏東內埔阿招姐手工粄條

    屏東內埔阿招姐手工粄條
      將生米磨製成米漿再做成各式點心食品的米食加工品,客家人稱之為「粄」,而閩南人稱之為「粿」,而粄條即是這類的米食製品之一。「粄條」,顧名思義是將粄切成條狀後加以烹調,其普及於臺灣的大街小巷,甚至是整個華南與東南亞地區。在臺灣,新竹新埔的粄條與高雄美濃的「面帕粄 」最為著名。然而,其實在南部六推客家庄內尚有一個地區持續產製粄條,那就是屏東內埔的阿昭姐手工粄條。那麼,究竟是什麼能夠讓屏東內埔在這兩大粄條集團中分得一杯羹並佔有一席之地呢?阿招姐的粄條何其獨特?
      上個週末,筆者隨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的調查團隊,前往南部六堆客庄進行訪談,特別針對客家美食的部分深度考察。在屏東內埔,有一間傳承三代的手工粄條店,座落於內埔老街的傳統巷弄內,是在地客家鄉親最為熟悉的好味道。
    第三代負責人王蕙美女士表示,她每日清晨時分開始準備粄條的製作。首先,將存放二年以上的在來老米浸泡後磨成米漿,直至米漿呈現半濃稠的狀態方可將之舀起放進方形盤內,在此之前,必須先在盤內裹上一層淡淡的葵花子油,防止蒸熟的粄在取出時出現粘盤的狀況。
      待米漿均勻地附著在方形盤中後,就可以將它放在百年大灶上隔水加熱蒸熟,等到粄鼓起後取出便算完成。這一片片乳白的「面帕」,之所以與眾不同、好吃的關鍵在於米漿的濃稠度與出灶的時間。負責人表示,她所使用的米漿,除了必須使用二年以上的在來老米之外,並無添加其他會增加口感的原料,例如玉米粉或是太白粉,其內容物只有在來老米與水。而米漿濃稠度的標準,則是藉由成品的質地來不斷地做調整。至於出灶時間的掌握,是依據粄在方盤內的膨脹程度,通常是蒸至3分鐘即可。如此一來,粄條口感既不會像新埔板條那樣軟爛(新埔粄條的米漿只有添加在來米與水),也不會像美濃粄條那般缺少米香(美濃粄條的米漿除了在來米與水外,尚有添加其他增加口感的原料),明顯區別了內埔粄條與他者的不同之處。這成功的背後,都是透過多次的失敗所累積出來的經驗與成果。
      筆者在訪談的當下,大灶的柴火持續燃燒,蒸氣瀰漫在整個工作室內,王蕙美女士的動作也不曾停過,汗水早已浸入整件衣服。要在這樣的環境工作,並不是人人都願意,因此她也擔心傳承上的問題:「雖然我的小孩現在有營業一間粄條店,但是對於粄條的製作過程卻是一竅不通,她們只是來我這拿粄條而已。」不過,第四代的繼承人所經營的粄條店,並不是大眾所認知的傳統小吃店,而是擁有乾淨的用餐環境,良好的用餐氛圍,以及那不變的好「味緒」,打造為更受年輕人喜愛的「網美文青」風格,也算是讓粄條的血脈以嶄新的方式得以延續。除此之外,店內也有販售王蕙美女士所研發的甜、鹹粄條手卷(黑糖與菜脯),讓粄條不再是只能在店內享用的美食,還可以成為外帶的伴手禮之一。現在,王蕙美女士除了粄條的製程外,也有接受各地學校或是社會單位的邀約授課,如此善舉,也算是不藏私心地讓這美好的味道可以繼續承襲下去。
  • View More IMG_0865.JPG

    第七屆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

    第七屆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
      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自2010年首屆在馬來西亞雅加達舉行以來,已經有十餘年之久。繼第二屆由臺北市的梅州同鄉會在臺灣臺北舉辦後,第七屆將再次回到臺灣登場,並由本會世界客屬總會來承接此次活動的主辦權。
      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嘉應州(梅州)會館組織共同籌備規劃的,其中以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為主體核心,旨在凝聚海外鄉親、傳承客家文化、促進當地華人教育以及滿足同鄉在遷移地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第一屆「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於2010年在馬來西亞舉行;第二屆在臺灣舉辦;第三屆在新加坡進行;第四屆由大陸成都辦理;第五屆依然在大陸,但是改至河南登場;第六屆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在印尼召開;第七屆則再度回到臺灣。
      近年來,全球飽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原訂於2020年舉辦的第七屆已經拖延三年之久,再加上民進黨當局對於大陸的政治態度負面且消極,導致兩岸不論是在官方或是民間上的交流受到不少阻撓,進而提高政治情勢的緊張關係,接連波及到如同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這類型的國際性活動無法順利舉行。
      第七屆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的主辦單位世界客屬總會,其理事長范成連表示,因為受到中央政府針對大陸政策的刁難,如果如期辦理第七屆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將會限制了來自大陸客屬團體組織的參與情況,屆時只會讓其他地區的客家社團等著看臺灣的笑話。
      因此,為求大會活動順利與完美,世界客屬總會預計將在明年,等待2024年臺灣大選結束後,迎來一個更加開放與包容的政府,提供一個更合適的平台與環境,再來辦理之,也期望到時候全球的客屬社團可以一同共襄盛舉,打造一個交流團聚、合作共贏的新藍圖。
  • View More IMG_0866.JPG

    世界客屬總會召開第十一屆第四次理監事會議

    世界客屬總會召開第十一屆第四次理監事會議
      昨日,世界客屬總會於臺北市的鉅星國際宴會廳召開第十一屆第四次的理監事會議,由總會范理事長成連以及江秘書長烘貴分別擔任本次會議的主席與司儀。與會貴賓除了來自全國各縣市的分會成員外,也包括了幾位國民黨團重要幹員列席,一同討論本會的工作事項與未來發展方向。
      此次的大會討論內容主要分為四個主題,分別為大陸贛州龍南市將在今年底舉辦的第三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今年八月於桃園市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客家博覽會、本會預計在新竹縣辦理的第七屆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以及配合上述聯誼大會所需創作的客家主題歌曲。
      針對即將開幕的第一屆世界客家博會,范成連理事長表示,博覽會的申請存在嚴重的程序瑕疵,本屆客家博覽會的申請尚未通過國際展覽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簡稱BIE)的核准,因此被稱作是「世界」的合理性就存在質疑。
      除此之外,政府當初在興辦2010年的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預算高達近140億新台幣,為何同為國際性的博覽會,主題轉換為以族群性為主軸的「客家」博覽會,預算可以直接縮水剩至15億而已,且攤開世界各國的客家社團邀請名單不難發現,號稱遍佈「五大洲、七大洋」的客屬社團唯獨不見來自原鄉的團體組織,難道是大陸不存在任何的客屬組織嗎?
      今年正值桃園市政黨論替後的第一年,面對如此困境,張善政市長的市府團隊與換然一新的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再加上范理事長擔任海外社團領導人顧問以及其所領導的世界客屬總會,必定且一定會對症下藥,相互商討回應政策,並創造屬於客家的新紀元,一同為客家歷史留下新篇章。
  • View More IMG_0824.JPG

    臺北市平遠同鄉會召開第二十七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臺北市平遠同鄉會召開第二十七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日前臺北市平遠同鄉會在臺北第一大飯店召開第二十七屆第二次的會員大會。時任世界客屬總會的范成連理事長以及鄒源淦執行長應邀出席,其餘與會貴賓還包括了臺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客委會主委徐世勳、臺北市議員吳志剛、張文傑與陳炳甫、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如,以及眾多客家社團負責人,如曾麗卿、黃清富等三百餘人。
      2023年可以說是全球客家的黃金時刻,除了今年八月十一日將在臺灣桃園市所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客家博覽會外,大陸江西贛州龍南市也將舉行第三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此外,世界客屬總會也預計將在明年初前,在臺灣新竹縣承辦第七屆世界嘉應同鄉懇親大會。屆時,不光是兩岸,全球客屬人士將沈浸在這大團結的美好氛圍中。
      世客會范成連理事長強調,這將會是凝聚世界客家、加強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契機。世客會執行長鄒源淦也表示,和平共處與永續發展是兩岸人民的最大共識,也是當局者的當務之急。為期三年的新冠疫情,已經帶給大眾在生活各層面的重大損失,他們不願也不想再面對兩岸政治情勢的嚴峻現況。因此,唯有突破政治亂象,改善兩岸關係,才是世人福音。
      透過本年度的三大客屬盛事: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世界嘉應同鄉懇親大會,希望能夠整合全球客家向心力,傳承客屬先民的純樸特質與非凡智慧,共同維護千年之久的優良中華傳統文化,以促進兩岸與世界的和平,期許全國,乃至於全世界的客家鄉親來一同為此努力。
  • View More IMG_0831.JPG

    兩岸客家一家親

    兩岸客家一家親
      繼上一次桃園市長張善政的邀約,范理事長成連榮任第一屆世界客家博覽會的海外社團領導人顧問,本次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副局長戴興達再次邀請本會范理事長以及臺灣客家界重要人士商討今年度的世界客家博覽會事宜。
      這次會議的內容除了針對博覽會的相關行程做更加詳細的細節處理外,最重要的是希望透過范理事長德高望重的社會聲譽、見多識廣的處事經驗,以及八面玲瓏的交際手腕,力邀大陸方面的客屬社團一同共襄盛舉,參與此次屬於全球客家族群的盛典。
      若是能夠成功促成對岸的客屬社團來到臺灣進行互動,不只是增進兩岸人民在文化交流上的實質效果,更是對於整體華人的平和發展里程上,做出了客家人的巨大貢獻,而主導之的世界客屬總會必有其光榮的歷史淵源與地位,並以現任理事長范成連先生馬首是瞻。
      世界客屬總會的宗旨是「以聯絡世界崇尚自由之客屬同胞,發揚傳統忠義精神,團結合作,共謀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尊重當地政府法令,服務社會人群,獎助繼起人才」。因此,藉由第一次世界客家博覽會在聯繫海內外客家鄉親的同時,也別忘了凝聚兩岸客家一家親的遠大目標。
  • View More IMG_0662.JPG

    本會范理事長成連榮任第一屆世界客家博覽會之海外社團領導人顧問

    本會范理事長成連榮任第一屆世界客家博覽會之海外社團領導人顧問

    本年度的客家盛會,非世界客家博覽會莫屬。此盛會將在今年8月11日至10月15日於桃園市舉行,為全球首次以客家文化為活動主軸的國際性博覽會,除了是臺灣榮譽,更是桃園的驕傲!

    作為全臺灣最多客家人口的桃園市,擁有數個傳統客家庄,如龍潭、新屋、平鎮等區。又可依據本地客家族群的特色分類為「山客」、「海客」以及「都會客」,呈現繽紛多元的族群發展。

    除此之外,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以及全臺第一個客家學術殿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皆座落於此,完整的產官學體系為客家文化的傳承以及人才培訓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再加上桃園近幾年的高度發展,逐漸邁向國際航空城的大道,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生活在桃園的客家人善用周遭資源,正譜寫一份專屬於桃園客家的科技化、現代化以及國際化的族群歷史。

    受到桃園市長張善政的邀約,范理事長成連榮任第一屆世界客家博覽會的海外社團領導人顧問,更是為此次的博覽會錦上添花、如虎添翼。最後,范理事長以及世界客屬總會的所有同仁將與大家攜手同行,躬逢其盛!
  • View More 20190613111222-0a7cc8f5.jpeg

    臺灣客家飲食文化

    談起客家飲食文化,首先印入腦海的會是什麼?琅琅上口的客家菜名,如客家小炒、梅干扣肉、鹹菜肉片湯等;獨具特色的飲食特徵,如油鹹香、粗野雜、重山珍、少海味等;抑或是思鄉遊子對於母親或是祖母的心靈寄託。
      不論為何,這都說明了客家菜或客家飲食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與賦予了不同面向、程度以及層次的意涵。然而,是誰定義了客家飲食?客家菜與臺灣客家菜一樣嗎?當代我們口中所談論的客家菜又是什麼呢?
      那麼,何謂客家飲食?根據林淑玲學者的定義,客家飲食是指客家人透過祭祀、共食與敘事,在相對應的歲時祭儀或節慶形塑集體意識(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過程,並反映在其集體記憶(ollective memory)中。簡言之,就是屬於全體客家族群與社會的飲食文化。
      傳統來說,客家飲食文化的概念化緣自於上世紀90年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不論是中國、臺灣,甚至是日本的學者都開始投入客家飲食領域的研究,而大眾對於客家飲食有關的既定印象也是從此逐步建構,例如日本學者周達生在1990年的〈客家食的文化〉一文中點出客家菜的三大特點就是鹹、香、肥;中國學者王增能與楊彥杰在其著作中更明確地指出客家飲食的結構與特徵——吃素、吃野、吃粗、吃雜,並說明客家飲食文化的形成傳承了中原飲食文化,再加上其所居的自然地理條件、物產資源,以及南遷後與當地土著以及相鄰民系的飲食文化交織發展的社會人文環境;臺灣學者除了描述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可能與當地居民互動下產生新的飲食文化內涵,其餘的部分大多也覆述了以上的特點,至此客家飲食文化的意涵大致具體成形。
      然而當你攤開王增能對於客家風味小吃的介紹,你會發現可能沒有一樣是有看過或是吃過的,再看謝重光的客家風味小吃清單,驚然瞥見客家人有吃生食的習慣。這些所謂中國原鄉傳統的客家飲食文化,顯然與我們在臺灣所熟知的客家菜有所不同,它們既不會出現在臺灣客家家戶的家常菜、祭祀禮儀的供品,更不是在客家餐廳所標榜的客家美食。即便有些傳統客家菜餚是有盛行或是流傳於臺灣的菜桌上,但這似是而非的情況無疑是凸顯了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的獨特性。
      臺灣的客家美食有些什麼呢?諸如大眾耳熟能詳的四炆四炒、北埔擂茶、新埔板條、美濃野蓮等,這些都可以算是新興或是再創新的臺灣客家飲食菜餚。且雖然統稱為臺灣客家飲食菜餚,但內部也有不少異質性,例如,官方所認定的四炆四炒其實只是專屬於臺灣北部的客家聚落,並非例舉在南部客家菜餚之中。
      由於臺灣的客家人口組成來自原鄉不同地區的客家人,且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客家家庭、消費者、餐廳業者與官方思維的差異,大家對於「客家菜」的敘事方法不一,使客家飲食不再是亙古不變的集體記憶。當代臺灣客家飲食的特色,已經可以說是逐步脫離了將客家菜定位為鄉愁、異國經驗或是民俗文化,而朝向觀光消費與地方特色產品的方向邁進。

    參考資料:
    周達生,1990。〈客家食的文化〉,《客家學研究》,第2期,頁85-95。
    王增能,1995。《客家飲食文化》,福州:福建教育。
    林淑玲,2015。〈建構「客家美食」與消費客家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第11卷1期,頁67-121。
    楊彥杰,2000。〈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80。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謝重光,2005。〈客家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蠻夷之風〉,《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頁53-104。上海:上海古籍。

    筆者:甘富尹,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及政策研究所三年級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