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活動報導

茶飲新世代

茶飲新世代

  炎炎夏日,來上一杯清涼解渴的手搖飲是身為一個臺灣人再輕鬆不過的日常行為。臺灣人愛喝飲料,並不是一件不為人知的事實,特別是以茶飲為主的手搖杯飲料店。即便咖啡引進至臺灣的歷史也已有百年之久,但依舊無法輕易撼動茶飲在臺灣人心中的地位。

  根據經濟部統計,臺灣手搖飲的年消費杯數為10億2000萬杯,總產值約為924億新台幣(2021年),且逐年上升,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手搖飲店入行門檻低,因此品牌的替換率高,競爭相對於其他行業也就激烈不少。那麼,想在這肥沃的市場分得一杯羹,甚至標新立異、闖出名堂,勢必需要下點工夫。那該從哪方面下手?或是具備哪些條件可以使其與眾不同呢?

  筆者今日隨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的研究團隊,前往位於桃園楊梅的茶葉改良場觀摩與訪談。現職茶作技術課課長的蔡博士表示,茶改場目前已經研製出一系列的新型茶飲商品準備打入全球茶飲市場,並逐步取代現行茶飲產品,重塑產業結構。之所以能夠誇下海口,那是因為蔡博士掌握了全球獨家的原料加工技術,能夠使平凡無奇的茶葉果樹最大化的激發其內在的特點。

 
     

  原料加工技術的精髓,在於如何使欲開發的品項之效益發揮最大化,關鍵技術是萃取、留色(茶湯顏色)、去味(去除草腥味)的能力。這對於待過茶改場四個科門(茶作技術、製茶技術、茶葉機械、產業服務),擁有26年服務經驗的蔡博士來說,只是日積月累鎖推砌出的人生成果罷了。
 

  他說到,現在市面上的茶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便宜但難以下嚥的,而另外一種是貨真價實卻較為昂貴的。透過他的加工技術,可以將這兩者合而為一,做到便宜卻又是貨真價實的,這也是為什麼他會拍胸脯地保證這將會改變未來的茶飲市場結構,因為投入成本並不高,只待業者願意增進學習。
 

  而今日蔡博士也大方地展現了他多年的成果,以及提供多種類的飲品提供我們團隊試飲,包括了檸檬紅茶、菠菜汁、萬壽菊綠茶、茉莉綠茶、文山包種,以及紅茶。不論是在香氣、湯色、口感,皆能夠明顯地區別出與市售茶飲的差距與不同之處,特別是雜質的處理,那清澈程度可是一般業者遠遠不及的。除此之外,由於標準化與科學化的製程原理,大幅度地降低了品管上的難度,因此縮小了每杯飲料在品質上的差異,讓消費者在沖泡的每一杯、品嚐的每一口,都是維持在相同的水準之上。
 

  茶葉算得上是客家族群的傳統產業,也是客家人賴以為生的經濟命脈之一,尤其是在桃、竹、苗地區的客庄。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發展,茶葉對於客家人在經濟上的依賴性不再像以往那般重要,但仍然是承載著世世代代客族的文化意象與族群符號。藉著這次茶改場的訪談,筆者不禁反思,如果將茶葉技術改良,應用於其他傳統客家產業上,針對特定產業進行產業輔導與升級,是否也能再創經濟奇蹟,樹立族群經濟典範?這部分筆者未下結語,尚待各讀者延伸與表述。
 

 
筆者:甘富尹,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及政策研究所三年級在學生。